银行定期存款,年化利率4%是真的吗?购买需注意哪些问题?
前不久,住在小区里的张大妈跟我们说了个“好消息”:她发现一种利息高达4%的储蓄,比起一般的活期要高很多。张大妈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么多的资金,既不需要炒股,也不需要购买股票,只需要稳定的收益就可以了。不过没过多久,张女士就来跟我诉苦了:“高利息的账户,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好。”原本,为了能享有这样的利息,她还得去买一种没有固定回报的基金,最终计算了一下,发现回报比想象中要少得多。
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目前的低息时代,一些银行以高额利息作为“招牌”来招揽顾客。然而,在这种高回报的表面下,却是一场非常繁琐的交易,以及一场巨大的危机。因此,对于一般的存款人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去发现其中的漏洞,并从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储蓄方法?
“高息”只是个鱼饵,后面还有更多花招
“高息”这个词,对许多人而言,自然具有一种自然的魅力。但是,很多高利息的储蓄都有附加的限制,这正是你要注意的地方。
例如,有些储蓄产品需要先买一笔资金或保险,然后才能存入。所谓的“捆绑”,实际上就是将“利润”与“风险”“打包”在一块,然后再向存款人出售。从外表来看,高利率的那一块看似是有利可图的,但是,那些金融机构很有可能会赔钱,而且还会吃进储蓄的钱。
假定一种高利息的储蓄产品,其利息为4%,而该银行却要为其提供300,000元的金融资产。如果金融产品损失了,顾客再把这些损失分摊到总体利润上,那么“高息”上的好处就会立刻消失。所以,当你看见广告上所说的高额利息时,你应该好好想想:它到底是单纯的储蓄利息,还是一个被其它条款“包装”起来的数据呢?
资本流通:表面上的“锁”,实质上却是一种“囚禁”
另外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通过增加储蓄时间来吸引存款人。利息高的储蓄一般都有长期锁定期限,例如三年或者五年。这些条款就是你的基金实际上被“冻结”了,在此期间。更关键的是,如果你把钱拿出来,你就会发现,你的银行账户里的钱,会比银行账户里的钱多得多。
打个比方,你攒了一百万,三年后,你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息,但是两年后,你又要把钱拿出来,那时候,你的高额利润就会“飞走”,你还得承担利息的损失。如果存款人需要短期资本,那么这样的储蓄期限就等于是“画地为牢”。
因此,在挑选高利息的储蓄时,要牢记自己对资本的弹性要求。假如你需要暂时的现金流,那么这样的利率较高的储蓄就不太合适了。
这种炒作,忽视了危险,又该由谁来负责呢?
在高利率的理财产品中,往往只是强调醒目的数据,而忽略了风险,或者故意混淆了关键点。如此“只谈收益,不谈风险”的营销手法,令不少存款者都觉得自己发现了“稳赚不赔”的路子。
特别是在某些地下组织里,这些夸张的手段就更为普遍了。例如,一些所谓的“结构存款”,打着“保本”、“高收益”的旗号,其实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都是跟金融行情相联系的,最后的收益率很有可能远远达不到所谓的“年息上限”。
在这种推销方式下,存款人务必要认真看清楚合同中的重点条款,特别是关于收益计算方法和提前提取条件。另外,还可以向专家咨询一下,以免由于头脑发热而掉进了圈套。
小型金融组织发行的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通常具有较高的风险。
除银行外,部分规模较小的本地金融组织也经常以高额利息的储蓄产品来招揽存款人。但是,存款人应该注意到,与大银行相比,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技巧往往无法与大银行相比。如果一个金融组织运作不畅,存款人的资产安全性就会受到威胁。
另外,我国现行的储蓄业务也不是全部适用于存款保险。如果您购买的是不满足保险条件的理财产品,那么即使您遇到了兑付问题,您的资金也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所以,正规性、安全始终是银行在挑选储蓄银行时的首要考量。
最好的,就是最好的
不同的存款人有不同的资本需要,也有不同的风险承受力。高额利息虽然吸引人,但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假如你想要金钱上的保障,又想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一般的储蓄或者是短期的金融产品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在理财方面,理智总是大于一时的冲动。切勿被短期高回报所蒙蔽,忽视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为,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中,常常会有一个非常复杂的价格逻辑,“高息”的背后,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一些机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市场策略。
稳定与保障是储蓄的根本
面对高额利息的引诱,存款人应更加理智、更加冷静。这是一个看上去很普通的数据,但其中蕴含的情况和危险,却是非常复杂的。对一般人而言,储蓄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了钱的安全性,以及稳定的回报。最好的,就是最好的。
下次,如果你遇到一种看起来很好的储蓄产品,你可以考虑更多的问题:收入来自何处?有哪些危险因素?它真的满足了我的需要吗?只要解答了以上几个问题,你就可以拥有自己的财富。
原创不易,如果对你的作品仍感到满足,如果侵犯版权,请与我联络。可点右下方的“分享”以示对本编辑的支援。

